打赢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控攻坚战是建设生态文明、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重要任务。我国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研究与防治工作,相较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起步较晚。我国农业经营的规模、生产水平和农民群体有一些自己的特点,农业管理的体制机制也有自己的特色,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也与国际的路径不完全一致,这就导致我国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在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和走自己的路之间左摇右摆。坚持正确的技术研发方向,集成一批有实效、可操作、可推广的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控技术十分必要。
防控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必须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物来自生产生活的过程中,也必须通过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来消除,因此,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的本质是环境友好型的生产生活技术。这些技术的主要使用者、操作者自然是农业生产者和生活在农村的农民。防控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必须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必须照顾到农业生产的实际状况、照顾到农民的自身素质、利益诉求和接受程度、照顾到农村的自然与文化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平均年龄超过50岁,以小学教育程度为主,农业生产技术必须简便易学易操作,特别是农产品优质优价还未实现之前,影响农民收入的技术也难以推广应用。我国有58.8万个行政村,占据1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农村的情况千差万别,特别是农民总体上还不富裕,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村面源污染防控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当前,受科研评价指挥棒的影响,一些所谓的高精尖技术叫好不叫座,好听好看不好用,虽然面源污染物削减效果很好,但难以推广应用,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忽视了农民的主体地位,没有把农民的评价作为主要依据。
防控农业面源污染必须坚持确保粮食安全底线。农业具有多功能性,农业的功能大致可分为经济功能、政治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当前,“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保障粮食安全则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我国虽然已经连续5年粮食产量站上1万2千亿斤,但粮食供给仍属于紧平衡状态。粮食安全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是国家发展的“定海神针”。“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防控农业面源污染必须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前置条件,不能只强调防治面源污染而不管粮食安全。
忽视粮食安全,只管面源污染负荷削减,只盯水质达标的倾向是偏颇的。根据水体水质目标,计算需要减排的面源污染负荷,即通过倒推的方式,确定农业要减排的目标是不可取的。且不说基于农业面源污染的特点,农业面源的流失系数、入湖入河系数本就不清楚,难以准确计算入湖入河负荷,只如此设想制定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减排目标,就是不符合国情的。防控农业面源污染,应该是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最大可能且可行地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负荷。
防控农业面源污染必须坚持源头防控为主。种植业面源污染源头的关键在于施肥。农田水分管理固然重要,且降雨径流是产生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但以水分管理为主防控面源污染操作性不强。一方面,天降暴雨不可控,虽然有天气预报,但强降水是阻挡不了的,产生降雨径流是必然的;另一方面稻田干湿交替是农艺需要,虽然排水量或多或少,但农田总要排水,有些半干旱地区,比如宁夏黄灌区,农田还需要排水洗盐,否则盐渍化就严重。因此,防控种植业面源污染,优化施肥管理是根本。养殖业面源污染防控的关键在粪污收集这个源头和粪污还田利用。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畜禽养殖场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成本过高,主要在畜禽场的农田最低配置、畜禽场化粪池容量、密封性等方面进行要求,不是检查农村畜禽场排放污水是否达标,而是重点检查农田最低配置、畜禽场化粪池容量等,当这些指标达标后,畜禽养殖场的场地径流极少会发生,也就不能产生径流污染。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资助的“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整装技术与农业清洁流域示范”课题坚持以农民为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控的主体,坚持以源头防控为主,坚持以确保粮食安全为底线,针对农业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偏低和老龄化的现状,以实用、管用为导向,选择松花江、辽河、海河、巢湖和三峡库区等流域,在验证示范的基础上,研发集成了种植业氮磷协同阻控、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多元化处理等3类技术清单,包括环境友好型种植技术19套、畜禽养殖技术6套、农村生活技术13套。这些技术具备整装、共性的特点,同时具备“一多一少一不”的特点,即多挣钱、少费工、不复杂,既为农业生产者提供了可选择的绿色技术模式,也为行政主管部门提供了可借鉴的决策依据和技术推广范例。
(作者系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