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专项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来源:学习强国 | 发布时间:2024-09-19 03:58:00 | 【关闭】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同源共流——“两个结合”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注入新内涵百余年来,我们党不断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彰显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赋予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从古至今,中华文明始终开放包容,既丰富自身,更馈赠他人,孕育出胸怀天下、立己达人的和平气象。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与和平性涵养和铸就了中华民族强烈的共同体意识。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魂”。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回顾党百余年的奋斗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取得重大成就,能够领导人民完成中国其他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并不断结合新的实际推进理论创新。

      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融入中华文明之中。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党领导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实践证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绝不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明基础上的简单“量变”,而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明基础上融入马克思主义这个思想内核的复杂“质变”。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根”与“魂”的结合,创造出了一个崭新的文化生命体,通过对中国古代“大一统”“天下大同”等观念的批判性继承,发展出了具有中国话语特色的重大理论创新。以“中国梦”唤醒中国人民最深厚的文化基因;用“仁爱民本”、诚信正义的文化基因涵养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这个结合,既让中华文明穿越时空在新时代展现出蓬勃生机,更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休戚与共——交流融合奋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缺乏“身份意识”,没有“民族认同”,必然四分五裂、一盘散沙。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气质与命运走向,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核要求。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开启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此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在数千年民族交流交融成一体的过程中,“大一统”人文思想和政治理念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了文化认同的基础。“大一统”的理念自西周以来,不仅是中华各民族情感深处的共同追求和价值认同,更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重要因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连续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坚实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的必然要求。唐朝远嫁公主于吐蕃、回纥等少数民族,清朝对少数民族“力行教化”、尽力扶植,在驼铃声声、羌笛悠悠中,中华各民族风雨同舟、相濡以沫,广泛地交往交流交融,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同创造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才能创造出更加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汇聚民族力量的现实需要。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实现新的文化使命的根本保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团结民众、凝聚力量的根本抓手,可以有效地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使我们56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永远地紧紧抱在一起。从新中国成立到今天,一批批援疆援藏干部跨越千山万水,奔赴雪域高原、天山南北,与边疆各族干部群众一起共同奋斗,推动边疆全面发展,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坚实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基础。共创美好——增进认同凝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磅礴伟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以深远的历史眼光,宏阔的世界视野,审古今之变,察时代之势,创造性提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要以此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开展中华根文化的宣传教育,培育文化认同意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石。

      通过开展中华文化的宣传教育,各族人民认识到,中华儿女是炎黄子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河南省新郑市黄帝故里举办的拜祖大典,是华夏炎黄子孙祭拜先祖黄帝的仪式,世界各地中华儿女在此缅怀始祖恩德,共叙同胞情谊。此外,还打造了淮阳太昊陵庙会、中原根亲文化节、洛邑古城等仿古文化主题公园,把中原文化和时代紧密融合,吸引世界各地中华儿女的姓氏寻根和文化寻根,为华夏子孙构建起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开展“五史”宣传教育,培育政治认同意识。政治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属性。

      通过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宣传教育,各族人民认同伟大祖国、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近年来,河南不断加强革命文物的调查、保护和利用,厚植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土壤;创新传播方式,举办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打造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精品工程等,提升红色文化魅力;促进红色资源与多种业态融合发展,做好用“活”红色文化;倾力创作红色剧目,开展红色旅游研学活动,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培育价值认同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沃土和思想基础。河南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注重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统一,注重政策保障、制度规范、法律约束相衔接,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各领域、各环节,通过宣传标语、景观等形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落地生根,不断滋养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来源:学习强国

分享 微信
qq 微博 空间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最新动态   更多>>
自然资源部调研组到我盟开展耕地保护工作专题调研
兴安盟自然资源局扎实推进过期矿山治理工作
兴安盟自然资源局组织开展公职人员诚信教育培训会工作
兴安盟自然资源局组织开展诚信教育培训会工作
兴安盟耕地保护“网格化”管理系统正式上线
 
  图片新闻   更多>>
QQ20241111-142816.jpg
我国首次发布国家生态保护...
af7dc942-db5b-4e27-aa23-077e114a3809.png
共筑地理信息安全长城
 
旗县动态   更多>>
自然资源部调研组到我盟开展耕地保护工作专题调研
兴安盟自然资源调查规划研究中心荣获2024年度全国优秀测绘...
兴安盟科右前旗破多措并举化解办证难题
兴安盟科右前旗绘深基底绿野 扮靓文旅红妆
突泉县自然资源局召开西北山区泥石流沟地质灾害治理项目进...
 
在线访谈  
更多
U020240920617279309847.jpg
我国地质灾害隐患识别精度如何?...
嘉宾:
时间:
 
更多>>  
1723000239549.jpg
自然资源人 强国有我 请党放心
发布时间: 2024-08-07
1700121632842.png
【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
发布时间: 2023-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