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一段时间,传统文化的大众化传播面临不少挑战。传统文化艺术是植根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之中的,是经过了时间的考验传承下来的文化精华。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传统文化艺术在和社会的连接上存在着一些困难,使其与当代人产生一定隔膜,传统文化艺术传播只面对小范围封闭人群而无法适应现代大众审美情趣,再加上传播的成本相对较高,这些情况使得许多人虽然有强烈的兴趣,却往往不得其门而入。如何挖掘其当代价值,将之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密切地结合起来,是文化传播亟待解决的问题。
媒介形式迭代发展,直播和短视频等新媒介开始帮助传统文化艺术打破传播瓶颈和障碍,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在具体传播效果上,直播和短视频能跨越地域、时间的界限,以及内容类型、圈层门槛等限制,帮助传统文化艺术内容“出圈”。它们都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也有直观的表达。短视频是精短的内容,选取的是精彩的瞬间来与受众互动,让受众在很短的时间内能够获得印象。而直播则是相对较长时间里主播和受众一直在互动,受众始终能够参与直播的进程,和直播共享一个空间。
直播和短视频传播能够柔化线下传播对时空的硬性要求,使戏曲、民乐、民族舞、书法、诗词等多个艺术门类,在保有线下“硬场地”的同时,也各自开辟线上“软空间”,使互联网平台形成人气高涨的“文化生态场”。同时,直播丰富了舞台内容,在功能上和线下的场景形成了互补的关系。在直播之中,用户除观看表演本身外,还能通过与表演者(主播)实时互动,得到交流、点评、讲解等额外内容。譬如戏曲主播在直播表演后,与用户畅聊表演流派,点评表演的优异和不足等。而短视频也能够时时得到受众的反馈。这些专业视点和知识,过去难以通过舞台观演一次性获取,需爱好者费时费力寻找各类专访、专业文章等,现在则可由直播全面提供,极大地扩大了受众的参与面。不只用户大有收获,创作者乃至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同样能够从上述过程中获益。透过直播和短视频,文化的创作过程被全面呈现,这对具有过程观赏性的文化门类有相当的效力。
与此同时,新的受众通过直播和短视频的传播受到影响。直播和短视频促进高雅艺术跨越审美界限,用新形态为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作出贡献。进入互联网时代前,受众和传统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都需付出大量精力及金钱成本,传播困难的现象时有发生。随着科技不断发展、直播平台的出现,大众更易与其所喜爱的传统文化相遇,文化资源的匹配效率大幅提高。比如在戏曲界,各剧种越来越多的专业演员通过直播,获得数以百万计为京剧、豫剧、黄梅戏等喝彩的粉丝,许多古老而面临更多挑战的剧种也获得了新的能量。直播和短视频成为众多表演者坚守文化传承的动因,也为古老艺术绵延生长助力。由此可见,高雅文化本质并不与大众审美相悖,借由直播和短视频助力,优秀文化可以快速走进大众视野,为其发展扩大社会基础。这当然也降低了参与的门槛,形成了在网络空间中共赏的氛围。
随着大众的广泛使用,直播和短视频所产生的效果在不断扩大,大众的网络空间归属感也在通过这样的发展而不断形成。通过直播和短视频,兴趣爱好相似的人群突破现实生活中的时空限制,在互联网因趣相聚。文化爱好者、传承者自发聚集,通过交流、打赏等互动,连接感不断提升。由此,直播和短视频形成一种新场域,场域中观众与主播相联结,部分传统文化艺术主播在直播中会邀请其他演员、从业者同台竞技,对技艺技巧进行切磋,其中也包含了双方的思辨与探讨。大众的丰富知识文化需求也在这样的传播中获得了更多的回应。在同一创作者的主页内,直播往往与短视频在媒介特性上形成良好互补。譬如,直播“即播即看、实时互动”的特点,让主播能以较长时段为观众讲解戏曲流派、教学表演技巧、点评书画作品等,而上述知识及观点输出,属于文化中不可替代的知识资产。此外,通过拥抱新媒介,传统文化也深度融入大众生活,持续激发大众对文化及其创作逻辑、思维方式、技艺技巧等丰富的知识文化需求,从“被普及”发展为自主思考、探究学习,这也形成了正面积极的效果。
从总体上看,网络文化新形态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具有相当的积极意义,也已经成为传统文化传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途径。它未来发展的前景是可以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