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科技战线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秉着战胜疫情,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的精神,广大科技工作者各尽所长,潜心科研攻关,参与疫情应急科学普及,引导公众科学应对疫情,在增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应急科普有利于人们迅速认识灾害的性质和特征、快速提升应对能力;有利于缓解社会心理压力,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人们辨别真假信息,避免谣言惑众;有利于人们选择正确的应对策略,杜绝上当受骗。新冠肺炎病毒是我们需要抗击的敌人,灾难猝不及防,但是良好的科普可以避免公众恐慌减少人员伤亡。整个疫情防控期间,在纸媒休刊、物流歇业、线下活动被限制的背景下,公众急切需要通过互联网了解有关疫情防控方面的信息和知识,需要专业团体和权威平台发布积极有效的科普知识。但是,整个疫情防控期间,应急科普宣传在信息处理、知识传播等方面暴露了许多的不足,造成个别地区出现过度恐慌、疯抢双黄连口服液等盲目行为发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冗余,知识匮乏,缺乏权威平台信息
随着互联网技术以及移动设备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以及途径越来越多,获取的信息量也成倍增加。在整个疫情防控期间,各平台网站以及媒体每天发布大量有关疫情现状的信息,伴随着疫情信息的传播,其中一些不实、恶意的图片、视频和文字也在传播,谣言使得人心惶惶,反而不利于疫情的控制和治愈。在信息冗余而知识匮乏的今天,面对突发事件,人们急切需要权威的平台发布及时有效的信息应对当前突发事件,避免不必要的恐慌。
(2)应急科普资源的有效集合和精准传播不到位
面对突发事件,首先要保证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除此之外,还需要关注造成突发事件的原因,探索最优的解决方式,所有信息的预判需要融合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面对新型冠状病毒,公众迫切需要了解如何做好自我防护,如何正确佩戴口罩,如何正确使用消毒液等各方面知识,由于科普知识不全面不及时不到位,导致多起因酒精、84消毒液使用不当引起的火灾事故。
(3)缺乏协同机制和专业主体
应急科普工作包含确定当前科普热点、科普内容、科普知识传播等多方面内容,而与之对应的应急科普团队也应包含来自政府、各个领域的科普专家、新闻媒体等专业人士,任何一方的缺位都会导致应急科普效果大打折扣。在整个疫情防控阶段,由于政府、科普专家以及媒体之间没有建立很好的沟通机制,导致一些一些媒体发布了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相关言论,造成各地恐慌,出现疯抢双黄连口服液的盲目行为。
针对上述问题,从制度保障、数据库建设、专家队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完善应急科普机制,搭建权威科普平台
在政策上肯定应急科普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明确应急科普管理机构,建设各级权威平台,完善应急科普工作流程,明确应急科普责任主体,规范应急科普工作制度,并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于第一时间迅速启动信息公开、常识宣传、舆情引领等应对机制打好应急科普的主动仗。政府部门要利用官方主页、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各类社交媒介等多类媒介,构建应急科普的全媒体传播机制。
(2)搭建科普大数据信息平台,构建科普资源应急流程和保障体系
未雨绸缪才能百战不殆,建立包括地震、火灾、海啸、传染疾病、交通安全、野生动物等全方位多领域的科普数据资源库,通过数据资源库可以随时检索、收集、整理出所需的科学技术知识和信息,找到所需的某一领域或者某一方面的科普专家学者,还可以针对受众迅速制作出容易接受的科普节目,以达到信息的畅通和科普资源的有效利用。加强应急科普资源生产供给,建立应急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体系,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进一步推动应急科普宣传、科普信息化等工程。
(3)健全应急科普专家队伍,完善应急科普协作机制
在这次疫情防控期间,公众对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等专家说的话非常信服,科普效果很好,所以要建立一支涵盖领域广、专业素质高的应急科普专家队伍。高校是实践育人创新基地,是最有效的科普建设基地,所以建议提倡率先在高校推广科普教育,培养一批科普专家,在应急时期有一支坚强的科普人才队伍。其次,要完善应急科普协作机制,发挥专业主体作用,组建并协调应急科普专家库中相应领域的专家作为专业主体,于第一时间向公共媒介提供专业高效的科普信息,及时解读常识,释疑解惑,打好应急科普的协作仗。
(4)充分运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拓宽应急科普范围
科学普及离不开现代化科技手段的支撑,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现在已经进入万物互联的时代。“互联网+”与“科普”深度融合能够打破时空限制,满足公众的科普需要,传播效果广而显著。在面对突发状况,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构建全媒体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的机制,建立以受众为中心的科普传播的链条,通过多点交互,生成网状的传播渠道和科普资源共享网络。此外,现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介已成为各类信息进入大众认知的主要通道或新兴通道,随着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推广应用,更为新型的渠道和平台还会崛起,这给今后的科普工作带来了意识形态、内容供给、传播模式等方面的崭新挑战,同时这也是科普工作发展的新机遇。在运用新技术的过程中,还需要竭力避免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科普内容始终是整个科普工作的灵魂,如果不注重内容,形式和技术再好,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有时甚至会浪费大量的科普资金。
(北京科技战略决策咨询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毛维娜、苗润莲)